ALD原子層沉積技術及應用

什麼是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,ALD) ?

子層沉積(Atomic Layer Deposition,ALD)最早稱為原子層磊晶(Atomic Layer Epitaxy,ALE),ALD也是一種化學氣相沉積技術(CVD),與傳統CVD的差異在於:ALD是將一個傳統CVD的反應過程,分成兩個部分的半反應(Half-reactions),每一個半反應只在基板表面發生(Surface reaction only),並且具有自我侷限(Self-limiting)的特性;交替完成兩個半反應後,即形成單一層膜(1~2 Å)的沉積,因此ALD薄膜的成長是控制在單一原子層之厚度區間。

其中,自我侷限的意思為:一次的ALD cycle,只在基板(Substrate)表面成長單一原子層之薄膜;前驅物(Precursor)只在基板上產生單一分子層的吸附,吸附能力主要與表面活性位置(Site)達到飽和狀態有關,並且前驅物之間不會相互發生反應,因此也可稱之為自終止(Self-terminating)氣固反應。

磊晶(Epitaxy)的意思為:在單晶(Single crystal)的基板上成長一層單晶的薄膜。但由於ALD的自我侷限特性,基板不一定須為單晶;而成長出來的薄膜不一定為單晶薄膜,也可為多晶或是非晶(Amorphous)結構。因此,在2000年之後,原子層磊晶(ALE)的說法,才逐漸轉成原子層沉積(ALD)。


發展歷史

  • 1965年蘇聯(USSR)的V.B. Aleskovski教授首先提出分子層表面修飾理論。
  • 1974年芬蘭T. Suntola等人開創出ALE的鍍膜工藝,並成長出硫化鋅(ZnS)薄膜。自此之後,ALD技術獲得科學家的關注。
  • 1977年T. Suntola等人申請了第一篇ALE的專利(U.S. Patent #4,058,430)。
  • 1980年T. Suntola等人發表了第一篇ALE的期刊論文(Thin Solid Films 1980, 65, 301)。


沉積機制(Mechanism)與流程

ALD主要藉由兩個基本的機制沉積:一為前驅物的化學吸附飽和程序(Chemisorption saturation process),另一為輪替的(Sequential)表面化學反應程序。ALD的沉積流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:

  1. 第一種前驅物進料(Pulse)導入腔體,前驅物在基材表面產生單一原子層的化學吸附,使基材表面產生官能基(Functional groups)。
  2. 惰性氣體(Inert gas)導入,用來吹除(Purge)多餘的前驅物。
  3. 第二種前驅物進料(Pulse)導入腔體,與基材的表面官能基反應形成單一原子層。
  4. 惰性氣體導入,吹除(Purge)多餘的前驅物或副產物。至此即為一個ALD cycle。


ALD薄膜成長實例

  • 傳統CVD 的成長流程:

利用三甲基鋁(Trimethylaluminum,Al(CH3)3,TMA)與水(H2O)成長Al2O3膜,傳統CVD 的成長流程會同時通入TMA與H2O這兩種前驅物進入腔體進行化學反應,整個化學反應(Overall reactions)的表示如下:2Al(CH3)3(g) + 3H2O(g) →Al2O3(s)+ 6CH4(g) 其中(s)代表為固體,(g)代表為氣體 

  

  •  ALD 的成長流程
    1. 利用ALD技術成長Al2O3膜,以下探討在氫鈍化的矽基材(SiH)表面上成長Al2O3膜,分別描述其每步驟的反應:先通入第一種前驅物H2O進入腔體,水會在SiH基材表面產生單一原子層的化學吸附,使基材表面產生OH官能基,形成Si-O-H(s),此即為一個半反應;SiH +H2O → Si-O-H(s) + H2(g)
    2. 通入惰性氣體(Ar或N2)吹除多餘的水氣分子。
    3. 通入第二種前驅物TMA進入腔體,使表面吸附產生Al(CH3)2官能基,形成Si-O-Al(CH3)2(s),此為另一個半反應;Al(CH3)3 + Si-O-H(s) → Si-O-Al(CH3)2(s) + CH4(g)
    4. 通入惰性氣體(Ar或N2)吹除多餘的TMA分子或副產物。
    5. 通入第一種前驅物H2O進入腔體,使表面吸附產生OH官能基,形成Si-O-Al(OH)2(s); Si-O-Al(CH3)2(g) + 2H2O → Si-O-Al(OH)2(s) + 2CH4(g)
    6. 通入惰性氣體(Ar或N2)吹除多餘的水氣分子。
    7. 通入第二種前驅物TMA進入腔體,使基材表面吸附產生Al(CH3)2官能基,表示成Si-O-Al-O-Al(CH3)2(s);Al(CH3)3 + Si-O-Al(OH)2(s) → Si-O-Al-O-Al(CH3)2(s) + CH4(g)
    8. 通入惰性氣體(Ar或N2)吹除多餘的TMA分子或副產物;上述步驟(1)~(4)或步驟(5)~(8),即個別為一個ALD cycle;第(1)步驟主要牽涉基板表面的活化程序,後續的ALD程序主要按照步驟(5)~(8)之順序輪替進行成長。


ALD的成長時間

前驅物的進料時間通常很短,大約0.1秒,但實際的進料時間依氣體流速、反應器體積、前驅物的蒸氣壓、前驅物與基板表面官能基的化學動力學等因素而決定。相較之下,吹除步驟的時間很長,大約幾秒到幾十秒,但依腔體大小、形狀、副產物(Byproduct)的脫附速率、殘留物的移除速率等因素而決定;若是在低溫下的製程,吹除時間甚至需要3分鐘。在不考慮吹除時間的情況下,ALD的成長速率大約6 nm/min。因此,吹除為速率決定步驟。


前驅物的要求

  1. 揮發性:為了有效輸送前驅物至腔體,前驅物要具有足夠高的蒸氣壓(要大於0.1 Torr)。前驅物最好為液體或氣體,以方便傳送。液態前驅物在揮發的溫度下,不會產生分解。
  2. 反應性:能夠快速地與基板表面的官能基做反應,而不是與基板本身發生化學反應;並且,不能產生自我分解反應或是發生氣相反應,否則會破壞自我侷限的成長機制。
  3. 前驅物和副產物不能和剛沉積的(as-deposited)薄膜,發生蝕刻或溶解的反應。


ALD的優點

  • 可以成長大面積、均勻性、具化學劑量比的薄膜,且在高深寬比(High aspect ratios)的結構仍具有極佳的階梯覆蓋性(Step coverage)。
  • 可以準確地控制膜厚,具有原子級的精準度。
  • 可以做低溫的製程。
  • 可以沉積緻密且沒有針孔(Pinhole)的薄膜。


ALD的缺點

  • 沉積速率慢:ALD的每一層成長速率約0.1~1秒,厚度約1~2 Å,每一個鍍膜循環週期(Cycle duration)約數秒至1分鐘。由於ALD具有自我侷限的特性,其成長速率與ALD cycle成線性關係。
  • 前驅物的價格通常很昂貴,並具有高度毒性,必須進行監控和仔細控制,以避免潛在的危害


ALD的應用

ALD技術可應用於高介電材料(Al2O3、HfO2、ZrO2、Ta2O5)、觸媒催化材料(Pt、Ir、Co、TiO2)、生醫塗層(TiN、ZrN、CrN)、電致發光(SrS:Cu、ZnS:Mn、ZnS:Tb)、氣體阻隔膜(Al2O3)、透明導電膜(ZnO:Al、ITO)…等各類領域。


設備連結


        



備註 引述大永真空 - 研發部